有艺术修养的小孩长大后不会成为电鳗
封面,文章
by子然诺
大学毕业的这半年多的时间,我主要在做儿童绘画教育的事情。在教学的实践与摸索中是也有了些心得,我也希望将一些经验分享给那些年轻的父母们。其实所有课程里应用的方法论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儿童绘画通常教学目标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有些孩子,因为性格与心理的需要,通过绘画获得快乐,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是被动的。所以,做老师的就应该把对学历史时的严谨,与对某些自诩的崇高道德忘却。应该更多地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需求,他们想知道的。当然也有些胆大、精神旺盛的“好奇宝宝”,他们会提出一些成人世界的问题。
未成年人的问题,不应当被忽视。人类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也是整体的。我们对这些骨骼还没开始发育,五官没有长开的孩童,不应当滥用自己成年人自然属性的权威来威慑他们。我重新回归孩童视角也发现当我还是孩童时,虽然人生阅历很浅,但那时候后所思考的、所幻想的东西很有趣,相比于成人之后幻想内容则开始服务于繁衍生殖的任务。真是可恶。而童真的思想就那么短短几年,而我们对生殖而幻想的内容可以长达几十年。我意识到所谓无知者可贵的世界。在刚开始教绘画的时候,我也会犯的错误是成年人在知识的客观性的严谨——我忘记了学术词汇与历史背景对于他们来说,与从未听说的过的外语是一样的。而且术语要作简化,要通俗,我之前也没有做过这类的训练。
VitaledaBologna(Bologna,documentatodal-mortoante)圣乔治与龙Datazione:-temperasutavola
比如《圣乔治与龙》这幅作品,这是一幅完成于十四世纪的哥特式木版画,是艺术家VitaleDaBologna的作品。哥特式绘画是在十二世纪时起源于法国的一种绘画风格。由卡通拷贝,金箔粘贴,坦佩拉蛋彩技法。该风格流行于十三、十四世纪,十四世末随着人们开始倡导回看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的人文主义影响而消失。我们会常说哥特式绘画是现代绘画史里的襁褓时期,那时候绘画早已脱离古典体系。当时教廷建造教区公共设施时会雇佣当地的小作坊。自然每个作坊为获取更多的业务,便用自己的作画特点来营造噱头竞争获取业务。有的擅长画服装,有的擅长画人物,有的擅长表现圣经故事里的细节。所有人都在画里敲锣打鼓,叫嚣着:“来我这儿啊!同样的钱我可以再多赠送几位圣人像。”
“你瞧!我这画里的衣服上的花纹它又长又宽。”
十三世纪时,作坊里的画匠没还没受到彼得拉克的影响,没有回看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没有遵循自然规律的解剖比例。人物造型被描绘得有些滑稽。虽然在造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艺术家们仍然能画出在那个时代令人惊艳的作品。圣乔治与龙就是一幅。当然《圣乔治与龙》是现代基督教圣人主题绘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主题
这幅画描绘的是阿拉伯民间传说圣乔治屠龙。画中描绘了马收到惊吓后的样子与圣乔治手持长矛,剑拔弩张,神情坚定。红色腰裙飘在空中。惊涛骇浪中的恶龙的神情被描绘的更是错愕,感觉还有人胆敢攻击它,不可思议。少女则是被描绘成闭着眼睛绝望地等待恶龙将她吃掉。
较完整的故事如下:
某日,圣乔治去了利比亚,当地沼泽中有一只恶龙(可能是类似鳄鱼的生物)它在该城市的水泉旁筑巢,这是当地唯一取水的地方。因此当地人每天都要把两头羊献祭给恶龙吃。结果羊都吃完了,只能用活人来替代,每日抽签来决定被献祭的人。
有一天当地国王的女儿被抽中,国王没有办法,只能哭。当少女走近水源等待恶龙的时候。你猜怎么着?一道光冲了过来。是奥特曼吗?不!他是圣乔治!他举着十字架保护自己与少女,提起长矛刺伤恶龙,并用腰带将恶龙束缚住,牵到市民前。对众人说:“所有城里所有人随我信基督教,他就把这头恶龙给杀了。”
无能国王的悲伤
“为什么这个男人看起来一点不都不像王子?那他不是王子为什么要救公主?”
现在逛美术馆,其实已经无法吸引到孩子们了,即便是在美术馆林立的意大利也是如此。尽管绘画里都有故事,但故事的魅力没法和卡通片、电影相提并论。人一定会被更具体的东西所带走。相比与影像,写实的绘画反而是抽象的。你要先阅读过故事才能知晓画中主题是什么,我看过类似的迪士尼公主系列动画,我便将圣乔治理解为王子,这也很正常。我们大脑被第一次的情感给欺骗了,我们将这个先入为主真实的感受暂时认为这是事情运作普遍的规律和趋势。
孩子并不能通过观赏这些作品学到什么,因为有趣的世界早就不在画布上了。我小时候就觉得有趣的事情是发生在家外面的,好看的世界在DVD和电视里头。所有碟片都是未知的甜头。现在仅需要一部手机就足够了。当如果真的想学习,真切同艺术一样思考的话。在美术馆临摹是最好的办法,这是让孩子们唯一主动让投入情感与时间的方法。真正好学的孩子自然就会查阅这幅作品主题故事。
点击上方「子然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