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关于俄罗斯的不完全记录(一).........真的有彩蛋继续写……
站在圣以撒大教堂的穹顶平台上,可以环览全城风貌,从这个角度眺望出去,海军部的金色尖塔、要塞中彼得保罗教堂的金色尖塔依次排列,而在画面中那一大片颜色素雅的建筑,就是冬宫了。
我们口中约定俗成的“冬宫博物馆”,其官方名称是“国立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不过也不必较真了,无论我们说哪一个,指向的都是同一个地方。
第一次来冬宫广场已近傍晚,等日落的时候拍了几张照片,请记住图中那一溜浅黄色建筑——总参谋部大楼,与冬宫建筑群隔着广场两两相望。划重点:这幢大楼也是“冬宫博物馆”的一部分,而且与冬宫实行一票制,也就是说,你买的冬宫博物馆的门票中,是含有总参谋部大楼的,记得一定要去!尤其是喜欢画的,我稍后会有交代。
第二次来冬宫广场是早晨,飘着不用撑伞的那种雨,雨不雨的已经没所谓了,我拍好这张照片就要进去参观了,而这一进去,就必定是一整天。
由预订票通道进入,用时只有几分钟,可是进去之后瞬间就懵了,即使拿了导览图也是懵的——我现在在哪儿?我是谁?我该怎么走?
这个状态大概持续了20分钟……
然后就好了,毕竟也是智商过百滴哟。
既然是速览,那就一定要有取舍,挑重点(比如镇馆之宝什么的),挑自己喜欢的(比如有话题可以八卦的,还有那些大吊灯什么的),余下的绝大多数藏品只能视而不见了。不夸张的说,即便这样,时间也显得紧张,导览图很重要,可以精确制导,要是纯粹靠自己找,太难了。
以冬宫的江湖地位,自然有拿得出手的“重器”。下面两幅均为达芬奇的真迹——依序分别为《持花圣母》和《圣母丽达》。
法国卢浮宫正在举办一场“达芬奇逝世周年纪念展”,时间从年10月24日持续到年2月24日,其中这幅《持花圣母》被借过去捧场了,所以近期去冬宫的同学是无缘一睹真容了。
下图《花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公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看那微笑,看那嘴角……基于这个认知,这幅画的魅力甚至就要超越《蒙娜丽莎》了,当时这幅画的名字叫做《哥伦碧娜》。
直至到了近代,在对画进行技术修复时才发现,其真正的作者是弗朗西斯科·梅尔茨——达芬奇最喜爱也是最信任的学生。
梅尔茨一生追随达芬奇,直至达芬奇去世之后,梅尔茨仍在整理,收集,保管并出版达芬奇散落于各处的手稿。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下,达芬奇能够取得如今的声誉,和梅尔茨的付出是不无关系的。
梅尔茨的画作理应不少,但在全世界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均不多见,他深得达芬奇真传,这一点从《花神》中就充分说明。或许他在绘画方面已经可以超越他的老师,只是他从来没这么想罢了。
冬宫的珍品目不暇接,我要控制下篇幅,再往后就只做简单交代了……
这里有好几墙的提香,下图为《抹大拉的玛利亚》
这里有好几墙的伦勃朗,《浪子回头》是作为镇馆之宝展出的,这幅画也是讲解员最热衷的地方,靠窗的地方有凳子可供休息,可以坐下来听上几个版本的。
《戴耳环的女子》也是经典
伦勃朗的《达娜厄》,这幅画在年的时候被一名游客捅了两刀,泼了硫酸,严重被毁。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经过长达12年修复之后的《达娜厄》,虽尽了力,但受损的部位已落下“终身残疾”,比如小腿那里的薄纱,终究是看不出线条了。
被毁前是这样的(本图片收集于网络)。
馆里有一屋子的鲁本斯。
这里还有哈尔斯的肖像画,关于此人比较传奇,简单说,他就是一个一生都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大画家,后世的人们普遍认为他在荷兰画坛的地位仅次于伦勃朗。可是哈尔斯活着的时候,虽然手艺精湛,但却过得十分窘迫,欠肉铺肉钱,欠酒馆酒钱,酗酒还打架,一辈子画画,喝酒,打架……竟然也活到了85岁高龄。
说来好像很多画家都混得不咋地,包括伦勃朗,还有之前写荷兰的时候介绍过的维米尔,都是画到破产,在穷困潦倒中离开人世。相对而言,这位哈尔斯活得还久些。
这些画家本人不会知道,在他们故去之后,他们的身价已是高昂到无法估量,不过,我也替他们想过了,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是不会在乎什么身价的,这个我懂。
哈尔斯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城是哈勒姆,都说环境造就人,不妨去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吧:哈勒姆
通道里,米开朗基罗抠的小男孩就蹲在那里。
“有权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句话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但是在面对诸如拉斐尔长廊这种级别的艺术工程时,我又觉得只有那句话才是最能令人信服的解释。
女皇看上了教皇家的长廊,让工匠们照样搬一个回来放在自家宫殿里,这不是有权有钱是什么?
拉斐尔长廊美得毋庸置疑,不过别的那些长廊也不差,只是被拉斐尔的光环给稍稍的压下去了那么一点点,走过时,别太急,抬头看上一眼也无妨。
大块料子的孔雀石在这里被广泛使用,比如下面这座“亭子”,我姑且这么叫,但并不确定它是不是“亭子”。
再比如这个,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瓶子?缸?高脚杯?冬宫里有好几个,全都是一整块一整块的孔雀石,可惜都不让盘。
黄金孔雀大钟,构思巧妙,做工精致而且逼真。主角是孔雀,配角是大公鸡和猫头鹰,群演有松鼠,狐狸,蜥蜴,蜗牛,蜻蜓……我估计我还没看全。
圣乔治大厅。看点是地面,由16种木材打造,利用木材自身不同的色调形成观赏性极强的纹饰,讲究。
徽章大厅,吊灯的每个灯头上纹刻有代表各省的徽记,两侧的立柱全部包了金,这一间的色调比较闪眼。
军事长廊,挂了满墙的军人肖像画,都是参加过当年那场卫国战争的将帅。这在别人家的国立博物馆中并不多见。
彼得罗夫斯基大厅,看!那把椅子!彼得大帝的宝座!
亚历山大厅,这里是一些宫廷用具的展览,其整体色调也会让人为之一爽,就好像在闷热的房间里,突然开了扇小窗,吹进来一缕小风。
内部的教堂。
内部的图书馆。
约旦阶梯,毫不夸张的说,来到这里之后都有点挪不动腿了,从天花板到地面,到墙面,从整体到细节,每一处都有看点。我大致回想了一下这几年走过的楼梯,双螺旋阶梯也好,天使阶梯也好……目前而言这家约旦阶梯暂列第一。
冬宫的奢华离不开那一房顶一房顶的吊灯,我相信肯定有人统计过吊灯的种类和数量,我也相信那一定是个令人咂舌的数字。
对于这些功不可没的吊灯,我也稍加留心了,确实精美,每一座吊灯都是精心打造的,虽未经调查,但如若说冬宫的很多吊灯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想也是实情。
冬宫的吊灯绝对是一大看点。
现在要说冬宫对面的那座一定一定不能错过的总参谋部大楼了——听名字不难理解,这幢楼应该是属于军队的。嗯,没错,这幢楼的西侧翼确实属于军方。不过呢,楼的东侧翼就属于国立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冬宫博物馆”。
游客购买的冬宫门票中即包含了这一部分,所以进入总参谋部大楼只需安检,无需另外购票。但似乎很少有游客来这里,与冬宫内汹涌的人潮相比,这边简直世外。
这里有什么呢?
这里有一屋子一屋子的莫奈,都是可以近距离无隔断观赏的。据说莫奈画的草垛子在苏富比已经飙到了一亿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币七亿多。莫奈画过十几个草垛子,看,这里就有!
这里有一屋子一屋子的梵高……
这里有一屋子一屋子的塞尚……
这里有一屋子一屋子的高更……
这里有一屋子一屋子的马蒂斯……
这里有一屋子一屋子的马尔凯,看,画里年的巴黎圣母院。
还有一屋子毕加索,一屋子雷诺阿,一屋子德加……太多了,不说了。
我反复说一定不能错过啊不能错过啊的,肯定有人会问:去了能怎样,不去又能怎样呢?
去不去当然都不能怎样,我去了么,就是心跳有点点快,手有点点抖,这么多高级别的画作如此集中的,如此亲近的展出,这里几个亿,那里几个亿的,看看也开心的啊。
不去么,也没什么,就是真的觉得有点亏,毕竟票价里是含了的,而且这种规格,别处少见。
再来冬宫广场时,遇上了阅兵演练,很兴奋的看了一会儿,说实话,有咱们自己的阅兵在那里摆着,我这些年看谁家的阅兵都不顺眼。
比起我见过的那些队列,什么西班牙的,匈牙利的,意大利的,马耳他的……这俄罗斯的就算很不错了,严肃紧张,一路唱着歌,尤其是那几个口哨吹的——活泼!
走到休息区,年龄猜猜看,我猜16!
站在冬宫广场上就能清楚的看见圣以撒教堂的大金顶,教堂可以购票登顶,但是无法到达一圈天使塑像所在的那一层,一开始我并不知道。
教堂属于四大之一,规模自不用说,四面的四扇敦实厚重的青铜大门就能传递出这个信息。进入这座教堂以及登顶都需分别购票,并且要走不同的通道。先入内参观还是先登顶都是一样的。
前两天刚刚被滴血教堂闪了眼,现在又要被这里闪……也没什么好多说的了,票价值了呗。
在这里,看到了比冬宫内规格更大的孔雀石,据说当年的确是把最大的几块石料送到了这里建教堂了,除了孔雀石,还有青金石。
登顶后我可以看到文章开头时说的冬宫建筑群和几座标志性的尖塔,除此之外,我还可以看到走过的几条街道,可以看到酒店附近那座教堂的钟塔,可以看到滴血教堂正在维修的主洋葱头,可以看见涅瓦河上的游船……顺便捋了一下这些天的点滴,只有五天,明天就要离开了,今后是否还会与这座城市有交集,我不知道。
有些地方,我真的去了三次,四次,但事后想想没有任何一次是刻意重返的;而有些地方,我说了还会再去,心里也确实想再去,却也未必真的能再去。
或许,旅游就是这么回事吧;
或许,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吧。
好了,坐上高铁去莫斯科了……
——未完待续——
我是自闭的瓶子,记录关于我们最普通的旅行
距离或远或近,时间或长或短,随处晃晃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gqiaozhia.com/sqzmj/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