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出席《南华早报》中国年会时,发表了名为《当东方遇见西方》的演讲。在关于“一带一路”、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融合上,畅谈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马云提醒人们,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时,要有文化自信。每个国家企业,都有强大的文化作为背景。中国企业要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根基。
“上兵伐谋,作战之前必须要想清楚你的战略是什么,决战于庙堂之下。阿里巴巴当年有几个最重要的决定,我是到寺庙去开的,在菩萨下面讲打打杀杀,讲赚钱,讲多少利润多庸俗,想想怎么去帮助别人,超度世界,帮助更多人,做事情就会好很多。”
马云认为,“一带一路”更多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要带着共享、普惠的思想帮助别人。而“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希望为全世界做的一件事,“不仅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经验,更分享对世界的看法,挑起对世界的担当”。
从文化层面上讲,年以前是东方文化输出的时代。而近年来,对中国来说主要是西方文化输入。但是中国文化非常独特的一点,就是用欣赏和尊重来观察“不同”,并且学习和赶超。
马云举例称,“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妨碍融合。你说是东方好,还是西方好?我认为东西方都很好,关键成功者不是纯讲东方,也不是纯讲西方,成功者一定是东西合壁,互为欣赏。”
他还对全球化作出了新解,称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和境界,国际化讲的是能力。国际化可能要懂点英文,全球化事实上不需要太懂英文。“全球化要有全球的担当,全球的视野,非洲小国的疼痛都跟我有关系,你要有这样的境界,‘一带一路’就是全球化。”
中国足球“不讲团队”
马云在探讨中西文化时,形象的举例称,“东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我们国足连香港队都踢不过(此处应指年世预赛国足两战香港均未取胜),想想看就是有问题的。人家是11个人踢得像1个人一样,我们是1个人踢得像11个人一样。东西方文化还是有差异的。”
作为一名商人,在看待中国足球一直萎靡不振的情况,他犀利地指出,中国球员的个人技术都很不错,但是“不讲团队”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看足球,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个人技术都很好,不讲团队,只讲个人技术不错,但是到了禁区的时候,进不去了,射不进,原因是我们怕冲突,一撞就退。所以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他认为东方讲究回避冲突,而西方是讲究冲突中解决问题。而这也不是马云第一次在发表自己对于足球的看法。前不久在浙商论坛上,马云就曾对中国足球为什么踢不好,给出了自己的三点看法:
1.在中国,懂球的球迷很多,但是懂足球改革的,少之又少。
2.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种田为生,不用合作也能生存。但是外国人骑马打猎,逐渐养成了团队合作精神。
3.中国人骨子里不提倡对抗,不讲究冲撞,不推崇承担责任。
这样的文化劣势,是造成中国足球上不去的重要原因。在马云看来,懂足球改革和懂足球完全是两件事情。“我们不懂零售,一样可以做好淘宝,冯仑不懂房子结构,一样可以造好房子。也许因为我们不懂,反而没有纠结,更能做好足球改革,太爱足球的人反而会把自己陷进去。”
商业环境趋好
在探讨之余,马云认为中国的商业环境正在走向好转。他说以前做生意,70年代靠胆量;80年代、90年代靠关系,靠资金;现在靠本事。他提及,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正在朝两个了不起的方向前进。
一是反腐,二是年全面脱贫。“你们能找到一个国家反腐反的力度这么大的吗?你别说一个国家反腐,有多少大公司能把腐败打得干干净净?你能够真正解决到你们家隔壁邻居的贫困问题吗?所以我觉得理想主义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拥有的东西,强大的文化底蕴。”
在马云看来,中国人善于学习,但是我们更需要有全球的眼界去思考。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过去30年巨大的差异,在这些变化中,不是问当地有便宜的工人吗,当地有便宜的原材料吗?而是要去思考做什么事情可以给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是当地独特的价值没有的。
以下为马云《当东方遇见西方》的演讲实录:
下午好,我用中文讲,因为有些观点,我早上在矛盾是用中文讲还是用英文讲,但是后来看看这里华人多,我就用中文讲,我觉得翻译会比较难翻译,我自己也不知道有些话怎么翻译。我还是想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看法,我尽量讲得慢一点,如果有问题也可以QA(问答)。
谢谢大家来参加SCMP(南华早报)的论坛,我坐在下面,对“一带一路”我也考虑了很久,自己想了不少办法,一直在努力,特别是在杭州的G20期间,我们也推出了自己想的EWTO(网上世界贸易组织)一系列的想法。
关于“一带一路”,我的理解,中国人跟美国人有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异,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把自己想干的事情说成是全世界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给世界做成了很多事情说成是我们家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是吃亏在这里,我有时候跟美国人讲话,他有时候就是自己想干这个事情,但说得很伟大似的,人类必须这么干,不这么干就不行。
我们中国人做事情觉得应该为人类做很多贡献,但是我们说着说着,说得不行了,“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担当,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对中国是有期待的。原来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国家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差,所以大家对中国没有什么期待。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中国是有巨大的需求,也有巨大的期待,世界希望中国担当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
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担当起世界责任的机会,也是中国希望为全人类做一些事情。但是“一带一路”根本不是什么转移中国过剩生产力,如果这么讲我们就玩完了,如果这么想,我们更麻烦了。我给朋友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最好的,你不能把家里用不了的东西分给别人。所以我觉得中国其实很了不起,在年以前,东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繁荣的,这年来西方文化做得不错。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全球化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全球化,中国发动的丝绸之路。过去三五十年是美国化,是工业时代,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国家,他用了自己的方式方法进入了全世界,把工业化推到了鼎盛。
但是到了今天,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平衡,新技术的产生,新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必须要做一些对世界有贡献的事情。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把我们“一带一路”当作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当作中国参与制定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透明,如果是这么做的话,“一带一路”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
如果以前的全球化,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是以获得资源,廉价劳动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为主的话,那么我肯定相信未来的“一带一路”所发动的,所引起的全球化,应该是为当地创造就业,为当地做一些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如果我们这么去思考,我相信“一带一路”才是真正21世纪了不起的,中国分享经济成长的经验,中国更要分享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中国要挑起世界的担当。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这么做“一带一路”,我们这一代的人,我也不小了,但是我觉得年轻人会以此为骄傲,我们也会像美国人一样真正为人类做事情,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好处。我们千万不能为自己做事情,但说是为人类。
东西方的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我认为“一带一路”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
东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大家也知道我们东方人,中国人见面是问你吃饭了吗,西方人是问天气好不好,这个原因是中国人饿太多了,最关心的是你饭吃了没有,是农业社会的问题。但是西方人说天气好不好,你们想过没有,这个在中国,在亚热带地区善于种粮食,西方北温带一带是打猎为主,打猎很重要的一点,天气好才能打猎,所以他们对天气很关心。
第二,打猎是需要团队合作的,种田是不需要团队合作的。所以种田不能说王家和李家很好一起种田,没有这种机会。所以东方人的团队合作历史上相对来讲差一点。我们的作战能力也差一点,西方打猎,游牧民族为主,我参加以后才明白打猎,整个作战能力,从打猎到后来抢夺,到今天发展成为足球的发展都很有道理,是团队。我们国足连香港队都踢不过,想想看就是有问题的。人家是11个人踢得像1个人一样,我们是1个人踢得像11个人一样。东西方文化还是有差异的。
但这个差异并不妨碍其他事情。中国的文化从资本投资上也一样,中国人花钱为自己买东西非常小气,但是买股票很大方,没脑子地冲进去,但是为自己买点东西特别小气。西方人刚好相反,买股票极其小心,但是为自己买东西大手大脚。这就是我们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
美国人老是担心万一中国搞大了会不会有一天也来控制世界,其实这中间有很大很大的文化差异。我前段时间在美国跟一个西方比较大的媒体高管交流,大家谈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讲得特别有道理,这点挺佩服,我看佛经看不懂,但是看《圣经》非常懂,我听得非常有道理。
最后我问他们一句话,请问在座所有的高管,有谁看过中国的儒释道,道家的一篇文章?儒家的一篇文章?《论语》有没有看过一篇?没有。《道德经》有没有看过一篇?没有。我说我看过《圣经》,看过之后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西方文化跟我们的差异,他们的强项和我们的弱项。
如果你都不了解其他人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从哪来,你凭什么说人家一分钱不值。黑白相争,东方思想道家黑白相融,黑不一定是坏的,白也不一定是好的。东方讲究回避冲突,我小时候只要在外面打了架,不论我是否打赢,我爸都先把我打一顿再说,这是中国历来教育的东西。
而西方是讲究冲突中解决问题,所以看足球,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个人技术都很好,不讲团队,只讲个人技术不错,但是到了禁区的时候,进不去了,射不进,原因是我们怕冲突,一撞就退。所以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冲突中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不冲突呢?所以我们民族除了团队意识中需要在冲突中解决问题,“一带一路”怎么可能不冲突?全球化怎么可能不冲突?
中国的运动很有意思,我们的大球,球越大冲突性越强,小球就搞得很好,中间有一张网我们搞得更好。所以只要有规矩中国人还是做得不错的,连排球都搞得很好,只要人与人之间不碰撞,这中间没有对错,只是我们怎么看这些问题。
中国的道家哲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是讲究改变自己,中国的儒家思想讲人改变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中国佛家讲究改变自己的行为顺应内心的发展。
儒释道三家哲学并没有出现对抗的思想,或者是一定要当领导。当然儒释道不是为了领导,如果你做企业要讲领导力,那就要道家无为思想,请记住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明知道没有结果仍为之,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讲究社会阶级的管理,所以管理大型企业必须以儒家思想的体系,如果你企业做得非常大,你没有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你怎么做得大?
我可以讲企业越大麻烦越多,我以前一直认为老板做大了以后,每天就是抽雪茄和沙滩,没有这么一回事。唯一雪茄和沙滩是在佛家思想里面去享受。西方的拳击以打倒对方,中国的太极哲学思想以不伤人而致胜,太极把人打伤了是低手,所以在商业竞争中如何让人家知难而退,我们真正的竞争很有意思,对抗性的竞争已经是下策,而让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杀进来那叫高手。
所以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我受益匪浅。我十几年前跟日本的企业家交流才发现,他们讲得头头是道,后来因为学语言的关系,我看了《圣经》之后,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销售书,条理之清晰,讲得你特别感动,其他的不听,听上帝的就行了。我们佛家讲究悟就麻烦了,每个人的想法、境界和能力不一样。
所以我的看法,有些东西我们是很有道理,中国的文化里面,所谓文化自信是不能自负,要自信,满清倒塌之前是文化自负,太自负了,被打垮以后我们又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啥都不是,西方啥都很好,其实也未必。我觉得上兵伐谋,作战之前必须要想清楚你的战略是什么,决战于庙堂之下,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几个决定,当年有几个重要的决定我是到寺庙去开的,在菩萨下面讲打打杀杀,讲赚钱,讲多少利润多庸俗,想想怎么去帮助别人,超度世界,帮助更多人,做事情就会好很多。但是打打杀杀,出战之前你必须要明白为什么去做,你必须想到中国担当起责任,你这个企业到其他地方去能够做什么事情。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带一路”我个人认为是全球化,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和境界,国际化讲的是能力。
我们很多人讲的企业能力和个人能力讲的是国际化,但是全球化是全球的担当,全球的视野,非洲小国的疼痛都跟我有关系,你要有这样的境界。国际化可能要懂点英文,全球化事实上不需要太懂英文。毛主席懂英文还是尼克松会讲中文?年这两个了不起的人做出了人类最重要的全球化的格局布局,影响了未来多少年的东西。有时候我想一想,那时候尼克松年来到中国,假设毛主席年去美国看一看,你觉得会怎么样?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对世界问题的看法,全球化,“一带一路”必须有全球的格局,那就是全球化。但是你自己的企业出去的时候要有国际化的能力。
另外一个,中国和西方另外一个很大的区别,我只是讲讲我自己的看法,我想讲严肃的话题太累,讲一些开心的事情。当中国非常独特的东西,中国是用欣赏和尊重来观察不同,并且学习和赶超,这是我们东方文化。一个美国的官员跟我讲,如果中国当老大的话怎样怎样,我说放心,汉民族不在于打仗,在于太极的化,你过来慢慢把你搞成跟我们一样,我们没法攻击,我们汉人讲究君子动嘴不动手,嘴巴讲得很厉害,真正动手的时候到一边了,我慢慢潜移默化地改变你。你今天看看中国很了不起,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是比较浅薄的。人类成功以后往往以为自己都是对的,过去年西方是知识驱动的,年以前东方是智慧驱动,何为智慧和知识?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我个人粗浅的理解,聪明是看见别人没看见的东西,智慧是看见当不看见。
大家想想今天中国了解西方还是西方了解中国?是美国了解中国多,还是中国了解美国多?我们先做一个比喻,如果你今天到纽约去,在街上找个美国人,你说的10个中国城市他们全部晕倒,除了北京、上海以外,连杭州都不知道。你跟我讲10句中文估计找不到10个人,哪怕到哈佛去。
但是你到北京、上海找个中国人,你让他们讲10个单词都能说得很溜,连美国的事情也很关心,川普的事情每个人都懂,每个人都关心。很多美国人认为这就是世界中心,跟我们当年清朝有什么区别?但是美国有很多了不起的精英,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很多精英,真正的精英是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欣赏新的文化,不断改造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我认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世界。
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谬论”。你说是东方好,还是西方好?我认为东西方都很好,关键成功者不是纯讲东方,也不是纯讲西方,成功者一定是东西合壁,互为欣赏,带着欣赏的眼光和尊重去看的时候你会做好,如果你带着欣赏的眼光跟对手竞争的时候你会越来越强,如果带着仇恨的眼光不行。商业没有竞争多可怕,但是有人把竞争搞得很可怕,竞争是让对手越来越难过,我们很多人竞争把自己搞得越来越难过。竞争是很有乐趣的,所以要让对方跳,而不是自己跳。
过去年以前,东方的智慧驱动,刚刚过去的年是知识驱动,知识驱动,西方确实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我们认,我们学习,我们提升。东方的很多国家,如果没有过去两三百年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的进步不可能的。但是人类不是年,几千年的文明在知识科学出来之前,大家把科学也不能神化,我的观点是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证明真理的,别把科学太神化,有些问题科学没有解释不等于不对。所以开放思维。
我还是要提醒各位,在东方里面,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东西,做生意到一定程度多看看佛家书对你是有帮助的,企业到一定规模儒家思想对你是有帮助的,然后你要想领导力请大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gqiaozhia.com/sqzwh/1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