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圣乔治  > 圣乔治资源 > 正文 > 正文

太阳晒黑的地方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4 14:12:29
澶忓鐧界櫆椋庤ⅹ鐧? https://m-mip.39.net/zl/mipso_6985653.html

李铁强的埃塞俄比亚之行

或许有一天

手中的相片,翻开了历史的书签

摩西少女的唇盘,盘成了一道谜面

卡鲁男子的纹身,纹在了化石上面

他们消失之前

让我再多看一眼

一眼即永恒,一眼便千年

这么近,那么远

那见证埃塞俄比亚军队战胜入侵的意大利军队的圣乔治天主教堂,那世界上人们不太知道的咖啡起源地,那位于拉里贝拉的从一块巨大的岩石里凿出来的石头教堂,那一直屹立于阿克苏姆不倒的方尖碑直刺苍穹的雄姿,那遍地俯拾皆是的火山遗迹,那比比皆是的保留了人类祖先活动痕迹的古人类和现代智人遗迹,那显示出与雅鲁藏布大峡谷完全不同面貌、不同成因的大裂谷奇观……无不深深地吸引人们去亲近东非大裂谷。

如果有一个国家,犹如秘境,除了让你惊叹,觉得眼睛太窄。视线太短,脚步太慢,时光太紧,相机储存太小,这个国家一定会是埃塞俄比亚;如果有一个国家,犹如信仰,是我们一生一定要去的地方,古老的石头教堂,虔诚的教徒,遍布于奥莫河谷的土族文化,一个个即将消失的原始部落……如此神秘之地,也唯有埃塞俄比亚。

年8月中旬,我作为辽宁金桥电控设备有限公司中方代表前往非洲商务考察。作为喜欢摄影的我,把两部相机及配件背在双肩背上。埃塞俄比亚地处东非之角,少有游人前往。这倒并非景点不够吸引人,恰恰相反,埃塞俄比亚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它拥有不少的世界文化遗产,其部落文化比非洲他地更为纯粹、原始。遗憾的是旅游业开发几乎为零,国内甚至没有一家旅行社能够前往此地,结果还是找到摄影团才得以出行。

正如很多学者说的那样,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三合一”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样的动植物。埃塞俄比亚有着多年的伟大文明,留给全人类无数文化遗产,比如阿克苏姆方尖碑,再比如拉利贝拉石凿教堂,它有着独特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还有恭得尔城堡,哈拉尔城等等。很多美景都令游客们惊叹不已,包括蜿蜒的赛美恩山脉,青尼罗河瀑布和塔纳湖,彼此相连的彩色裂谷湖泊,活火山,国家公园,野生生物和特有的鸟类。

在文化方面,埃塞俄比亚常被称为“马赛克国家”,意思是它的地区和民族多得像马赛克一样,而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历法、宗教、传统的工艺、服饰、节日和美食。

总体来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传统、壮丽景色、怡人气候、丰富生物资源、著名建筑的国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最最友好和好客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因此,特别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埃塞俄比亚领略她多样的美好。

绝无仅有的非洲部落

从阿瓦萨湖一路往南行走便进入原始部落。柏油公路消失了,汽车行驶在烟尘弥漫的土路上,在此卷起阵阵尘土,各种叫不出名的绿色植物被甩过身后。

在驱车不久后我们抵达了孔索部落。其实孔索与其说是部落,不如说更像村寨。部落倚着一座山坡而建,最外层是一圈岩石垒成的围墙,沿着主道往里走则是栅栏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房屋。房屋有点像国内的高脚楼,上面土阶茅茨,下面则是由几根木梁作为支撑,留来饲养牲畜和纳凉之地。据说孔索部落在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活传统延续了年,在这年中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如果此话当真,即代表这些看似原始落后的孔索人在年前曾一度与我国商朝文明不相上下,实在叫人感慨万千。

看到孔索人的生活,有一个疑惑始终挥之不去。孔索人竟然是完全的农耕民族,他们饲养家畜、耕作植物,与我们曾经在非洲他国看过的部落截然不同,放眼全非洲,恐怕仅此一例。年前郑和下西洋曾遇印度洋风暴,多次停靠亚丁湾和索马里,不得已留了一批船员,孔索人是否有着血缘联系?亦未可知。

AK47与野人

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交界的很大一片地区,一片名为奥莫河谷的土地,是我们这次造访的主要目的地,这里还生活着不少的原始部落,他们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一种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那里有一个马国国家森林公园,入内道路仅有一条,每年雨季来临,这条路便常常被水泽淹没,即便架高底盘越野车也奈何不得。我来时已是9月,雨季未过,可顺利通行。在半路,我们车队被一名身着迷彩,手拿AK47的男子截停,领队解释说这是来陪同的安保人员,因为接下来我们要去的摩西部落以暴躁具有攻击性著称,当地人也称他们是野人中的野人,所以必须有人陪同以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即便有了如此解释,大家仍是面面相觑。

摩西部落又名唇盘族,唇盘族女人在小时候便在小嘴唇划开一条口子,待伤口痊愈后塞进一个圆形的尼盘子。随着年龄增长,盘子会替换更大的,原来的伤口也被扯得越来越大。唇盘族以盘大为美,为了让盘子更大,他们甚至会敲掉两颗门牙,一直到再也撑不下为止。摩西男人会在身上用刀子雕刻纹身,但却不是平常我们所见方法可比。他们会用刀把肉割开,再将伤口串联起来,等伤口恢复后便形成一个个漂亮的纹身。而在着装上唇盘族与孔索有很大区别,女人们通常兽皮着身,袒胸露乳。一些看上去比较有地位的女人会在头顶上戴着动物头骨,或者在脖子上挂满贝壳等装饰品。也许正是封闭和落后,这种特有的装饰特征才被保留下来,留给我们这个世界特有的记忆。

摩西部落的男人像是不善言谈的战士,他们脸上涂抹着白色的染料,无论老幼总是拿着木棍、长刀或枪一类的武器。进了部落后,一群女人带着小孩围了过来。而男人们则在一旁盯着我们,在女人们散去后我们才靠近。我选择了其中一个身材高挑的男人作为模特,在我的指挥下,他配合得摆出各式姿势,偶尔报以微笑。虽语言不通,但他的友好确实能真实感受到。这些部落人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野蛮,虽然生活原始落后,但他们还是能够保持一种原则和尺度来对待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回国后,我思量摩西人是否真的危险,或者仅仅是我对他们的不理解。

血淋淋的成人仪式

隔天我们去了哈莫部落。坐在我旁边的老王是摄影团的常客,看上去今天心情相当不错。我问他咋回事这么开心,他说你不知道吗?今天有跳牛啊,咱们运气不错。老王说得不错,我问了摄影指导袁老师才知道,哈莫部落的跳牛是一种成人仪式,通过跳牛的男人才能被大家所承认,一年也就举行几回,能赶上实在很幸运。

在我们抵达时,部落已格外热闹。跳牛是哈莫人的头等大事,亲朋好友自然是必须邀请的,许多貌似其他部落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人面上都画着彩妆,作为游客的我也被拉上画了几道。过了一会人群开始聚集起来,鼓声、牛叫声响了起来。女人们手舞足蹈、又唱又跳,在兴奋的狂欢中,脚上铃铛也随之阵阵作响。

在跳牛前还有最后一道仪式,大致内容是部落众男为其生殖器带上几个环,可能是为了增强生殖功能而流传下来的巫术仪式。不过遗憾的是死活不让游客拍照。跳牛正式开始时天色已沉。哈莫人牵来十来头牛,再将牛一字排开,跳牛男孩在不远处,一切已准备就绪。起跑、加速、起跳,男孩一脚跳上1米多高的牛背,几个跨步已飞速地从另一端下来,就这样来来回回4个回合,跳牛便结束了,从此之后,他将不再是柔弱的小孩,而是一个可以娶妻生子,独当一面的男人。

新耶路撒冷拉贝拉岩石教堂

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新耶路撒冷则在埃塞俄比亚。在探寻了南部原始部落后,我们启程返回亚的斯亚贝巴,再从亚的斯亚贝巴乘航班去到北部约公里的拉利贝拉。拉利贝拉只是一座很小的镇子,在它旁边的阿布那其斯山却存在着东正教圣地,被誉为新耶路撒冷的拉利贝岩石教堂。

拉利贝拉当地人有早起去教堂祈祷的习惯,为了拍摄这个画面,我们也起了个大早。据说12世纪的国王拉力贝拉做了一个梦,梦中上帝引导他去了耶路撒冷,并告诉要在埃塞俄比亚另建一座新耶路撒冷,并要求用这整块岩石建造。于是国王拉力贝拉动用2万人工,花费24年才建成了这11座岩石教堂。现在这里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是流动的,它始终在变化着,当两种文明接触时,他们会碰撞、摩擦、最后融合。在拉利贝拉也是这样。东正教是埃塞俄比亚的传统宗教,但国内却有五分之二的伊斯兰教徒,于是这里的东正信徒们也大多穿戴着白衣白帽,路过教堂当需叩拜,进入教堂则需脱鞋,完全承袭了伊斯兰教的习俗。

沿着石头小路,我们下到教堂,脱掉鞋帽以示尊重。教堂不大,岩壁粗糙而简洁,门廊刻着一些雕花,壁画在经历近千年的风霜后斑驳难辨,木门残破,裂纹横生。它们并不精美,却有厚重的历史感,它们与我虽隔了千年,沧桑的门前、粗糙的石窗以及阴暗的小径却是如此真实。正是因为宗教,让这里的人民有了精神的寄托,即便经济落后,生活清贫,但是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带着善良和满足。

埃塞俄比亚有太多迷人之处,无论是我能接受的,还是不能理解的。希望这种文化作为人类的历史遗产保留下来,走过世界各地之后,面对过特色传统文化,也领略过先进的文明,我不知道这种矛盾怎样才能够得到完美的统一。我想推荐更多的旅游者前往,却又担心外来人太多是否会加速他们自身文化的消亡。前几日听闻奥莫河谷将要新建水力发电站,原著民可能被迫迁移,也不知道这些部落文化还能存在几时。

李铁强

年11月出生于河北任丘市。年开始学习摄影,年9月至今,先后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参加了摄影基础班、省级提升班,首期图片编辑班、“一对一”研修班学习。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万名摄影志愿者全国先进个人”称号。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gqiaozhia.com/sqzzy/904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圣乔治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